澎湃问吧
2021年余额已不敷……
倏忽间,我们又在不确定中试探着走了很远。爱与被爱、对峙或放弃、归家或远行,那些其时认为的“人生一战”,多年后回看也只是“人生一站”。
但仍不成承认选择的意义——恰是一个个分岔口的选择,垂垂决定了我们成为什么容貌。连结对生活的想象力,选择就永久在我们手中。
澎湃问吧年度清点的下篇,聊聊你我人生生长中的那些“焦虑”。
01 尼特族
“不就业、不上学、不受训”,全球2.6亿年轻人成为“尼特族”,他们是“不思朝上进步”吗?青年劳动研究学者周燕玲在澎湃问吧与各人聊了聊尼特族的佛系生活。
@澎湃网友f2mQ3i:有人说尼特族是不思朝上进步抗压才能差,也有人说社会压力大招致通俗人即便勤奋也没有意义,您更倾向于哪个方面?
周燕玲:无意义,是良多尼特族提到的感触感染。良多是因为目的太远太难无法实现,觉得实现无望从而感应无意义。其实那是一个构造和个别互动构建的现象,但底子是一个构造性问题。好比现实生活成本和栖身成本越来越高,现金购置力下降,以及贫富悬殊、向上活动时机越来越窄的焦虑感等配合促就了那个问题。即使从个别动手,背后也是构造、轨制形成的。好比某些人“不思朝上进步抗压才能差”的背后,是不是仍是教育、家庭等各类情况因素形成的呢?
我认为人们的满足水平与社会前进之间其实不存在一定的联系关系,人的感触感染是复杂的,往往是连系了预期、感触感染、比照。年轻人选择“躺平”底子上是对社会构造性问题的消极反响。虽然积极的应对办法应该是调整本身形态,同时参与公共讨论、鞭策改动。但若是积极应对的前提受限,本来就主体能动性不强的年轻人消极面临,就层见迭出了。
02 内卷
都说想逃离996,却仍然不断有人奔向“大厂”。那就像一座围城,个中苦乐很难说清。互联网从业者冰晶石在澎湃问吧为各人讲述她看到的那座围城。
@Miracle22:能否综合讲述一下大厂是如何的工做形态?做为一名2022届的新传考生,我想问大厂的工做情况是不是实的充满了合作,各人都抢着加班?
冰晶石:大厂的工做形态,实要描述起来反而不容易。因为在我看来,企业的日常工做形态,都不会有很大的不同。少部门同窗认实勤奋带着逃求在工做;少部门同窗咬牙勤奋带着压力在工做;大部门同窗都只是在完成本身的使命罢了,梦想财政自在而不得,只能日复一日地清理本身无尽的to do list。
在大厂工做,一般有两个特点:
第一是压力比力大。那种压力根源于头部企业对业绩的压力。成果导向的价值之下,每个员工都不能不陷入此中。企业要开展,就需要持续盈利,就需要增长。去年用户5万万,本年能不克不及再多1万万?去年营收10个亿,本年能不克不及增长到20个亿?leader们就要为那些目的负责,做得到,就能够坐办公室拿高薪;做不到,就得筹办走人。下面的同窗也是一样的,目的层层往下拆解,到了更底层的同窗,就是一个一个的功用点,一个一个的活动。能不克不及做到?做得好,升职;做得到,留下;做欠好,走人。如许的情况,各人的压力都不小。
第二是工做链路长。那种现象是组织规模扩大之后的一定成果。若是一个公司总共就三小我,什么工作只需要碰头碰一下就能出成果。而关于规模较大的公司,工做往往是多个部分按序完成,或者是合做完成的。所以会有更多的审批,更多的会议,更多的沟通。
体验比起间接财政自在天然不算很好,但值得测验考试。
03 爱情婚姻
“80后”、“90后”成婚年龄不竭推延,大龄未婚现象越发遍及。到底是主动仍是被动?那届年轻报酬啥不肯成婚了呢?澎湃问吧邀请北大社会研究中心助理传授於嘉,配合切磋年轻人的婚育不雅。
@小段:您认为年轻人不肯成婚的问题根源是什么?
於嘉:关于年轻人不肯成婚的问题,起首可能需要厘清到底有几年轻人是实的摒弃了婚姻,不肯意成婚;有几人是想要成婚,但是限于客不雅前提,没有法子成婚;还有的人可能是估计到婚姻可能带来的问题,如家庭与事业的抵触,而推延进入婚姻。那几类人固然都没有成婚,但是不成婚的原因不同极大,最末进入婚姻的概率不同也很大。
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影响人们不进入婚姻的原因能够次要归纳为几个方面:
1. 小我与家庭的经济前提有限,没有法子积累足够进入婚姻的资本;
2. 小我在择偶市场无法找到适宜的对象,既可能是本身前提太好无法找到相婚配的对象,也可能是本身前提太差,被择偶市场排除在外;
3. 人们考虑到职场与婚姻家庭的抵触,会在实现自我价值、事业上有所开展后再考虑婚姻问题,因而会推延进入婚姻的时间,尤其是表现在女性群体中;
4. 一些人的婚姻与家庭不雅念彻底发作了改变,认为婚姻不是必须品,能够承受单独生活或者是维持爱情、同居的形态不成婚,是一种主动不婚的行为。
04 社交鸿沟
不主动、没兴趣、别找我,一人住、一人食、一人游。“熟人社会”在年轻人中逐步崩溃,越来越多人感触感染到“鸿沟感”的重要性。澎湃问吧邀请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刘汶蓉,聊聊社交鸿沟为何重要。
@無猬:我很重视社交鸿沟,但是觉得大大都家庭内部良多人并没有鸿沟感,打着“关心你”的灯号,手伸得很长。请问那个该若何处理?
刘汶蓉:中国度庭的人际关系过于慎密,对个别差别的包涵性不敷,缺乏人际应有的鸿沟,容易引发人际矛盾。
鸿沟与责任相关,人们一般对本身无需负责的人和事,更容易做到客不雅和连结间隔鸿沟,以至表示出尊重,但中国度庭人与人之间,出格是父母子女之间,父母对子女承担无限责任,那种传统风俗让父母无形中习惯于将不雅念、爱好强加于子女,因为觉得子女的将来是需要本身承担的。现实中也确实如斯,中国父母就老是过度为子女担责,见不得子女受苦。所以老是每一步都替子女决定,其实反映的是心理上和子女绑在一路,亲子一体。
若是持久如斯,缺乏深思,其成果往往双输。一方面倒霉于子女生长成熟,另一方面父母觉得本身的费心得不到承认,以至引发子女的强烈对抗。所以,中国父母长短常辛苦和不容易的父母,亲子一体也有良多正面和积极的功用,但要阐扬那些功用的前提,父母得学会连结必然的鸿沟,给子女生长的空间,也给代际间积极的豪情有生发的空间。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在互相谅解、互相承认的情况下才气有良性开展。渐渐来,用心来,而不是用情感和脾性。若是你已经是成年人,改动代际关系,也能够从你的深思和动作起头。起首承认父母“为你好”的心,然后再勤奋让父母沉着安然平静面临你的小我选择,消弭他们对后果的担忧。
05 职场女性
“若何平衡工做与家庭”,是许多职场女性都被提出的问题。养育孩子似乎被公认为妈妈的本分,母亲们的职场变得非分特别困难。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传授沈洋,在澎湃问吧跟各人聊了聊到底什么是“母职赏罚”。
@澎湃网友m2qmUr:目前的社会情况在那方面的认识似乎还不敷以撑持女性生育后的开展,想问下关于女性本身来说,若是陷于家庭和事业无法兼顾的两难场面,有什么好的处理法子吗?
沈洋:工做家庭的抵触不单单是女性的问题,也是男性的问题与社会的问题,因为那是性别互动的成果,也与社会政策有关。个别能做的有限,我有几个不成熟的建议:
1. 让朋友和家庭其他成员领会女性生与育的不容易;
2. 转发性别平等相关文章;
3. 不要对朋友收入提拔有过高等待,明白提出本身需要朋友愈加顾家;
4. 一路看反映女性窘境的剧,好比《坡道上的家》。
06 教育焦虑
“双减”之下,许多家长仍然焦虑。辞别培训班之后,家长们若何改动教育不雅念,在内卷中凸起重围?北京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安超在问吧与各人配合切磋教育那件大事。
@江s-深思:我不断是反对“鸡娃”的前锋,我把伴侣圈所有功课打卡都屏障了。谁跟我说孩子需要培训,我间接怼回说我家孩子需要快乐。成果我被本身的父母孤立,被妻子孤立。唉……
安超:起首为那位“逆流而上”的英勇父亲点赞。良多家长群、伴侣圈确实充满了焦虑而虚荣的父母,他们往往不会为孩子的久远生长考虑。我本身也屏障了良多非通知性的家长群、屏障了一些伴侣圈。但做为一种缓和,我会按期与孩子的班主任或者固定的家委沟通,领会孩子在校的生长情况,尤其是与同伴的相处情况等等。
高速运转的社会,不免会呈现“高烧”形态,连结本身的清醒十分罕见。若是身边的人处在教育焦虑形态,以我的经历来看,“爱”是独一的解药。要勤奋看到他们心里上的不安、担忧,力所能及地给与你的好心和关爱。来自家庭成员的平安感在必然水平上会缓解他们的焦虑,究竟结果家庭关系的协调对孩子的生长长短常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我们给孩子缔造了一个恬静的没有纷扰的生长情况之后,要看到孩子的生长需求,并及时满足他的生长兴趣需求,缔造更有智识挑战、感情开展的同伴互动情况。仅仅有父母,对孩子的生长来说是不敷的。现代父母不容易,加油!
07 青年文化
文学做品、影视剧、互联网热词等文化样本若何塑造差别年代的青年形象?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北大文学博士李静在澎湃问吧带各人读懂现代青年。@咸咸加点盐:请问刷短视频会不会让人变笨?为什么中年人连年轻人刷短视频还多?
李静:刷短视频会不会变笨,见仁见智,我只能说本身的观点。2014年4G正式运营,2015年抖音成立,短视频平台百舸争流,宣告“进入短视频时代”的声音不停于耳,我们也确实能看到身边许多人在随时随地刷短视频。那仅仅只是发作在五六年间罢了。能够说,短视频平台陪伴着挪动互联网的普及、生活节拍加快等变革而呈现。它为通俗人供给了表达和记录的渠道。
但关于通俗个别来说,若何面临如许碎片化、海量的、鱼龙稠浊的信息,实是不小的挑战。出格是关于价值不雅尚未成熟、分辨力与思虑力都不强的人群来说,很容易被误导。关于自律性不强的受寡来说,也很容易影响一般的生活进修。而关于大大都人来说,那种碎片化的、算法推送的信息获取体例,确实倒霉于深度进修和思虑习惯的养成。
人们经常提到“奶头乐”,那是美国战略理论家布热津斯基提出的,在发泄性的满足游戏和快速且浅薄的获得感中,通俗人变得痴顽和麻木,从而忽略掉现实中的种种不公。
至于中老年人刷短视频更多,是一个值得存眷的现象。许多中老年人惧怕被信息时代抛下,所以更愿意泡在网上,并且许多人退休后,相比照较孤单和空闲。许多短视频内容涉及安康摄生、心灵鸡汤等,也是他们关心的话题。
08 收集用语
从给力、太难了到YYDS、绝绝子,收集流行语从另一个角度记录着那个时代。华东师大中文系副传授徐默凡,在澎湃问吧从语言学角度解读收集用语的潮水。
@waato:我对收集用语承受度很低。“绝绝子”“yyds”到底有何存在的需要?收集用语的众多间接招致我远离了社交收集,“仙女”们左一个“一整个美住”,右一个“仙人搭配”,其实避不开。
徐默凡:有同感。语言利用陋劣化会带来逃求快速反应,放弃深度思虑的习惯。利用者希望话语一经利用就引发他人的存眷,用更低的成本去求取更大的受益。长此以往,我们的语言就会粗俗化,我们的思虑也会浅薄化。别字取代双关,搞笑取代诙谐,哈哈一笑之余没有可回味的工具,渐渐还会对那种快速刺激逐步上瘾,放弃对精致事物的逃求。就像持久用鸡精做菜,会带来口感的敏捷提拔,但久而久之就松弛了味蕾,不克不及体味实正鸡汤的醇厚了。
但是,我觉得没必要远离社交收集啊,不克不及剖腹藏珠,并且即便是收集流行语,也仍是有很多好工具的,连结一种宽大的心态吧。
责任编纂:黄雅竹
校对:栾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